“到2025年,若干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产销量进入世界前十,形成若干家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中国品牌汽车在全球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描绘了我国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宏伟蓝图。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工信部装备司有关负责人。
产业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
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突破2800万辆,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占比50%左右。预计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将达3000万辆左右,2025年将达3500万辆左右,牢牢占据全球“老大”位置。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表现在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产业链条存在短板,创新体系仍需完善,国际品牌建设滞缓,企业实力亟待提升,产能过剩风险显现,商用车安全性能有待提高。此外,巨大的汽车保有量带来的能源、环保、交通等问题日益凸显。
“实现汽车强国梦,《规划》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而且明确了汽车强国的六大细化考量指标。”该负责人解释说,核心技术、企业品牌、国际市场份额等汽车强国基本要素逐步成为行业共识,为此,《规划》对应提出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汽车品牌全面发展、国际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三个目标。其中,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逐步实现向发达国家出口;到2025年,骨干汽车企业研发经费要占营业收入的6%左右,骨干企业新车平均故障率达到国际一线品牌同等水平,中国品牌汽车在全球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从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划》还提出了全产业链实现安全可控、新型产业生态基本形成、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等三个目标。一是培育国际大企业集团,到2020年培育形成若干家进入世界前十的汽车企业、若干家超过1000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到2025年培育若干家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突破产业链关键短板,掌握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品牌认可度、美誉度及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若干家中国汽车品牌企业产销量进入世界前十强,中国品牌汽车实现全球化发展布局;三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其中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2020年和2025年分别降到5.0升/百公里、4.0升/百公里,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逐渐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汽车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智能网联汽车成突破口
终身免费质保、终身免费道路救援、终身免费数据流量,包月购买、包里程购买、线上销售、朋友圈共享;全球首款“充电5分钟,行驶两小时”的电动汽车;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全球首款搭载“数据引擎”的汽车,全球首款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汽车,全球首次“思想众筹”造车活动……在日前开幕的2017上海国际车展上,中国品牌汽车顺应行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大势,在、智能网联、新商业模式领域的探索和尝试,引发了行业热议,也让人们看到了我国加速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希望。
而以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发展,正是《规划》全面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汽车产业的深刻影响后,为我国汽车产业开出的一剂“良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突破,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消费趋势、制造过程、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全球汽车产业生态正在重塑。”该负责人表示,这为中国品牌汽车加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难得机遇。而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有望成为抢占先机、赶超发展的突破口。
2016年我国汽车生产51.7万辆,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累计推广超过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建立了结构完整、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下一步,《规划》提出要重点围绕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等6个创新链进行协同攻关。到2025年,汽车要占汽车产销20%以上。
目前,国内大部分车企已发布了各自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部分企业进行了自动驾驶汽车研发与功能演示,众多互联网和新兴技术企业也纷纷进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技术发展和产业布局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基础技术薄弱、协同推进不够等问题。《规划》提出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攻克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传感器、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此外,《规划》还明确尽快出台测试评价体系,分阶段、有步骤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稳步扩大试点范围。《规划》提出,到2025年,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