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不仅有传统企业的转型布局,也有跨国企业的虎视眈眈,更有不少多元化且跨度很大的企业开始进军汽车制造业。
近期,汽车界不断被搅局跨界者“入侵”,前有乐视、格力等大鳄高调入局,后有中兴、长虹等通讯电子巨头效法跟进,今又有地产商中合置业携100亿资本强势杀入、甚至连马云/李彦宏等8大富商在汽车的投资也遭到了大起底,一场“跨界风云”正在汽车领域掀起:
1、地产商中合置业也想玩转汽车?
4月28日,中合置业有限公司与湖北咸宁市政府签约,中合置业将在在咸宁高新区建设中合汽车(华中)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将于年内动工,分两期建设,三年建成,计划年产20万辆微型电动车和10万辆高速电动汽车,预计年产值达500亿元。
资料显示,中合置业是中国供销集团下属企业。去年起,中合置业进军汽车产业,拟在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建设4大生产基地,华中基地落子咸宁。据介绍,中合咸宁基地设计日产汽车1000台。其微型电动车主要面向农村市场和出口东盟国家;高速电动车则定位高端,以满足内需为主。
2、从家电向跨界长虹在下一盘大棋?
近日,长虹与四川发展再次联手,欲进入电池领域,成为继格力后,又一跨界涉足电池的家电巨头。根据相关战略合作内容,四川发展拟助力长虹控股公司以、高铁、汽车等领域配套为目标,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等为代表的军民结合型产品。
此外,长虹还将涉足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等领域。此前,长虹高调宣布进行整体智能战略转型,并公布了新的产业图谱:在家电、军工和IT分销主业之外,打造移动、金融等新领域的五大产业布局。如今,从家电向领域跨界,长虹在下一盘大棋?
3、中兴汽车今年投产理想能否照进现实?
4月13日,中兴披露重要计划表示汽车将于2017年将投产,年产量有望达3万台,还要在电动客车上引入自动驾驶。中兴于2016年进入珠海,宣布投资百亿在珠海建设汽车工厂,其操盘人为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田文果。
目前中兴已经利用现有厂房生产了200多台纯电动公交车。出厂的纯电动客车安装了4G的车联网模块,所有车运行的相关联的数据,每一颗电池电芯的参数,都能实时远程监控到。
4、安防巨头转型故事有点不同寻常!
3月17日,又一家造车新势力进入汽车产业,然而这次的故事有点不同寻常。不同于传统车企和互联网造车,也不像海外并购整车技术和资产的万向和国能,这次进入汽车行业的,是安防行业的巨头——浙江大华公司。
首款量产车标配9个摄像头、性能对标特斯拉、价格定位于15万级的国民轿跑,研发工程师出身的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表示“零跑汽车是大华公司的第二次创业”。零跑汽车制造生产基地坐落于金华市汽车小镇,厂区占地面积约551亩,投资25亿元,生产基地的建设将于今年4月份开工,预期2018年中完成并投入使用,此生产基地一期规划年产能5万台整车。
5、群兴玩具开启“玩具+”双主业
4月1日,群兴玩具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29亿收购浙江时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正式开启“玩具+”双主业。同时,群兴玩具还拟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10亿元,用于电池组建设及研发中心项目建设。
6、你认可汽车界的"董明珠模式" 吗?
2016年底,霸气外露的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实现了其进军汽车领域的目标;2017年3月3日,董明珠代表接受央广记者专访表示,格力的汽车不能完全以盈利为目的;
2017年5月9日,董明珠出席在兰州新区举行的珠海银隆兰州广通汽车生产基地开工仪式;回到家乡南京的董明珠表示,银隆将把南京作为华东地区的重要基地,提升辐射全国和世界市场的带动力,带动更多产业在南京落户,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7、马云/李彦宏等8大富商的汽车布局
近年来,汽车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已成为各类资本竞相追逐的宠儿。尤其是网电动汽车,更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
正是看到了这个巨大“蛋糕”,阿里马云、百度李彦宏、腾讯马化腾、小米雷军、京东刘强东、格力董明珠、万达王健林、中兴殷一民等八大富商纷纷投资了汽车相关领域。
8、乐视的造车梦可能要靠农家乐来养?
有关乐视的负面消息,从最早的月经帖,到后来的日经帖,到现在有时候一日好几帖,真是越来越多。钱少,恐怕是乐视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易到风波不断、乐视体育风波不断、这不,今儿个乐视的造车梦又被人刨了。
记者走了一圈乐视汽车在德清县和湖州中间的莫干山的乐视汽车生态项目,发现工地上除了被铁丝网四围,内设了简易工棚,门口的方形石碑上写着“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乐视汽车生态园区项目经理部”,一旁摆放着“谢绝参观”的标示,地表上没有任何建筑物。造车挣钱这事儿还能不能成了?也许能成,也许要靠别的项目带带,也许这个项目是打造旅游景点,搞搞生态园办办农家乐,来一场宏伟壮丽的曲线救国。
高工产研电动车研究所(GGII)提醒国内跨界造车企业,一定要谨慎对待造车,需要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一定比想象的要大很多。GGII认为只有拥有充足的资金、强大的管理团队、持之以恒的技术团队的跨境造车企业才能在行业中获取一席之地,最终国内只会有2-3家跨界车企存活下来。
看了以上的汽车界的“跨界风云”,你觉得哪一家企业将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