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几年的产业培育,我国汽车产业体系完整、政策完备,产销量逐年攀高,年产销将接近千万辆,累计产量已经突破2000万辆。”付炳锋表示,这标志着汽车已经进入规模化和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动力电池安全都是永恒主题。吴凯表示,今年动力电池安全已经到了市场能接受的水平,但真正零事故的动力电池才是发展方向,结合智能管理系统,比如将大数据、预警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做到零事故。

李伟认为,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自主布局三电能力,但自建、外购、合资的多种方式组合或更适合当前环境。“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专业分工更有优势,这也促使效率更高、成本更精益。”

“经过十几年的产业培育,我国汽车产业体系完整、政策完备,产销量逐年攀高,年产销将接近千万辆,累计产量已经突破2000万辆。”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这标志着汽车已经在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基础上,进入规模化和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车已规模化 动力电池安全是永恒话题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

近日,以“新时代 新使命 新动能——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正式举办,来自政产学研的代表齐聚一堂,就国内汽车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加以解读。

多种技术路线各具特色 安全是永恒主题

近年来,国内汽车取得优异成绩,插电式混动车型崭露头角。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国内汽车累计销售294万辆,同比增长46.8%,市场占有率达到27.7%;其中插电式混动累计销售79.3万辆,同比增长90.5%。

事实上,很多传统车企今年加大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开发力度,上半年已有不少车型上市。其原因在于,插混车型能够解决里程焦虑问题,车价也出现明显下降,市场竞争力非常强,得到消费者的充分认可。


车已规模化 动力电池安全是永恒话题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李伟

在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李伟看来,企业是基于产品定位、技术能力与配套资源来选择产品路线。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几种技术路线将长期共存,最终选择权在于用户和市场。”

李伟解释道,技术路线各具特色,其中EV加速性和NVH体验较好、用车成本低,但当前补能、环境适应性与用户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增程式保留纯电体验、缓解里程和补能焦虑,但能量传递环节较多,高速油耗略高;PHEV构型实现方式丰富,动力性与经济性兼顾较好,但难以兼容后驱需求,动力系统成本略高于REEV。

除路线之争外,“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动力电池安全都是永恒主题。”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表示,今年动力电池安全已经到了市场能接受的水平,但真正零事故的动力电池才是发展方向,结合智能管理系统,比如将大数据、预警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做到零事故。

吴凯表示,大家还关注骑车的补能速度、恶劣工况下车辆性能和续航衰减等核心问题。李伟也认为,充电桩少且分布不均、充电功率较低等问题影响充电体验。


车已规模化 动力电池安全是永恒话题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

李伟指出,当前主流车型采用2C左右电芯、充电桩功率集中在60~120kW,快充电时间在1小时左右。为提升充电速度,各车企加速布局超充技术,预计2025年后800V电压平台+4C电芯+320kW充电桩加速落地,并可能逐步由高端车型向经济型渗透。

技术迭代迅速 专业分工更具优势

相比传统燃油车,汽车的技术更新快、关键系统成本占比高、供应波动大,企业适度垂直整合有助于掌握核心技术及产品迭代主动权,掌控成本、保证供应安全。李伟表示,但并非所有技术都适合自研,而是需要选择能为用户提供更优体验的领域。

李伟解释道,回顾历史,不同阶段的产业协同策略不同,燃油车的产业模式或许能提供参考。燃油车发展初期以垂直型为主,以福特为代表的车企自建整车、零部件,而随着产业愈加成熟,开始出现专业分工。

“汽车可能会复制燃油车模式,”李伟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自主布局三电能力,但自建、外购、合资的多种方式组合或更适合当前环境。

吴凯也表示,任何技术的突破都不会是一蹴而就,以动力电池为例,这是一种强耦合的产品,某一项能力的提高,伴随着另一项能力的下降,因此需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也需要相关企业的长期坚持。

“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专业分工更有优势,这也促使效率更高、成本更精益。”李伟举例道,全球领先的零部件企业,如博世底盘系统、福耀玻璃、米其林轮胎等都专注于本领域,并面向全球供应,在技术、成本、质量控制优势明显。

付炳锋也提醒,产业链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价值链协同的基本要求,提高产业链韧性就是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中国作为汽车大国,正在走向汽车强国,汽车产业要建立起完整的技术体系,巩固和厚植发展优势,健全产业链生态,扩大产业生态溢出效应,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


转载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分享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