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汽车市场,汽车金融,汽车销售

产业互联网这个话题,对我和我们的公司来说,都太早了。我们距离要做成的事儿,还有很长的距离,我们还远没有到来分享经验的时候。那我能讲点什么呢?我们在汽车流通领域跑得稍微靠前一点,最近我们的组织建设也进步了一些,让我有了比较多的时间去思考,如果要做成这件事,需要什么条件,结合我们的实践,我就分享这个吧。

我们必须要说,创业为的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融资,有的是为了赚钱,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有的是为了事业。坦白讲,特别是前几年,中国很多创业者都是冲着钱去的,过热的资本市场也让很多人觉得融到了钱,就赢了。没想到,市场一冷,很多人都傻了。说白了,资本和事业没有必然的联系,资本追的是浪,而事业要的是潮。

所以我不得不说,我分享的是为了事业能够成功,能够赢的想法。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长线。也都需要两件事:事儿要对、组织要好。一个是事儿,一个是人。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好了。

事儿要对

几个层面:在正确的潮流中、踏上了合适的浪、弄潮者的姿势要对。

首先,在正确的潮流中。

《浪潮之巅》很多人都看过。当时我做了一个笔记,说其实浪和潮是两件事,浪是策略,潮是方向。一个公司一个人的能量,相对历史潮流来说,都太渺小,只有顺势而为才行。所以方向正确太重要了。

卖好车是一个互联网团队,最早就觉得我们应该跟汽车发生一点关系,于是就蹦进了汽车市场,心里想的是,不就是卖车么。其实卖得不错,但是怎么都觉得怪,因为越来越累。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跳出来,当成一个旁观者,去看看整个产业、整个行业的潮流是往哪里走。还好,我们跳出来看了看,原来世界已经过了to C引流、做转化、形成销售的时代,所以我们那时候在逆大流而动,不累才怪。现在还有前同行在死撑to C卖车,大都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时我们发现了自己不在大潮里,那么,大潮在哪儿?

我之前有分享过“互联网的大趋势”,从20年来的几个大潮和长青公司的布局,可以分析出产业互联网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于是我们仔细分析自己所在的汽车行业,发现国家政策开放了、行业玩家变多了、渠道下沉了、消费活跃了,总之,就是从“啥都管”突然变成了“随便搞”。那么这些人需不需要服务呢?服务有没有共性呢?显然,为这些B们提供服务,就是我们该做的事儿。从数据和客户反馈来看,卖好车有种被市场推着跑的感觉,那我们就肯定在正确的潮流中。

跳出去看,大潮在哪儿太重要了。

第二,踏上合适的浪。

潮往哪儿流,浪就往哪儿飞。前面说在大潮中,漂着都会往前走。但我们要赢,必须要有浪,要踏着浪、借着浪,才能跑更快。产业互联网的大潮中涌进来好多人,谁能乘风破浪呢?

浪就是我们应该借助的力量。包括国家政策、政府扶持、资本力量、行业资源等等。

有一句话不用解释,“跟着党走”。党说了,就别纠结,这个方向上一定有太多资源。2016年,新的《汽车经销商管理办法》还在征求意见,就已经给我们指了再清晰不过的道路,所以我们跟着党走。

资本的力量,对互联网创业太重要了。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如果我们在产业互联网的潮流中创业,踏在什么资本的浪上相当重要。为什么?首先,产业互联网天生是长线。所以存续期太短和急功近利的投资者帮不了你太多忙,只会催你赶紧追逐下一轮资本的喜好。其次,选择懂你的而不是只想靠你赚钱的投资人。如果投资人懂你在做什么,就像阿凡达里的骑手和龙“连上了”,我们要的是骑着龙踏浪去打仗,而不是天天跟龙交流我为啥要往北飞往南飞。

有人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年头有人给钱都不错了。话是这么说,事业是我们自己的也没错。所以,我特别挑投资人,也真心感谢我的几个股东。

关于行业资源有必要说两句。如果行业大潮往东边走,那么相关的行业领域都会到东边来,看看有没有机会。这时候借着他们的资源,你会发现比自己闷头往前跑舒服多了。拿我们来说,行业朝着“随便搞”的方向走,银行、物流等等行业都会冲过来看看,这时候我跟他们合作就很容易。银行给我们的巨额授信,也让我们马上跟别人拉开一大截距离。

所以,跟着党走、像选媳妇一样选懂你的资本、跟相关行业的大佬一起玩,就是踏着浪飞的一点方法。

第三,弄潮者的姿势正确。

在潮里,漂着也能走;在浪上,走得就快一点;姿势对,上岸的时候就好看一点。什么叫正确的姿势,就是要做正确的事。

改革开发、中国要强大,是30多年的大潮,这里面有政策红利,有资本红利,也有房地产等各行各业的红利。大潮的初期,一定躺着都能赚钱,可是经济放缓,潮速低了,只有几个保持政策红利的行业还在大把赚钱。谁掉队了呢?之前投机的那些生意人,铤而走险的企业,都出问题了,这就是我说的姿势不对。

就说我们汽车行业,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头20年,开4S店就是躺着赚钱,但没人为基础流通(如物流仓储金融等)做什么。更麻烦的,大量4S的投资人开店是因为“那块地很值钱”,这种投机生意,必然让增速放缓之后的汽车市场出现4S生存困难。试想,如果这些年持续建设了发达国家那样的高效通路,汽车领域不会这么尴尬。当然如果那样,也就没我们啥事儿了。

我经历了阿里巴巴的前些年,电商大潮之下,最赚钱的是做个卖家,可是阿里没有去做卖家,而卖家一浪一浪的过去,成就了阿里。

因此,“姿势正确”必须对具有长远意义的事保持投资,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当下最赚钱的事”。

积极判断自己在正确的潮流中,努力选择让自己踏上合适的浪、保持长远眼光的正确姿势,这些是我认为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东西。

组织要好

事儿决定我们往哪儿走,组织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产业互联网这个事儿,“人”尤其重要。因为产业和互联网的结合是必然,那人才的融合也是必须。但是,这个世界前几十年培养了大量产业人才,前十年诞生了成批互联网人才。这两种人,在年龄、阅历、做事方法等方面都有大量隔阂、代沟甚至冲突。

我交流过很多产业互联网的企业,各行各业都有,大家大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创始团队是一个产业内的,有资源,加个互联网的,有想法。结果东搞西搞搞不到一起去的太多了。产业的人说互联网的不落地,互联网的说产业的太保守。

产业互联网企业,比事情更重要的,其实是组织建设,包括核心团队搭配、梯队搭建、使命愿景价值观三个层次。

核心团队的搭配决定了方向和能量值。

反正我相信基因,团队核心基因是什么,这家公司就是什么,很难改。基因这件事用“QQ做不好电商阿里搞不定社交”就能证明了。所以,不要尝试做基因以外的事儿,真的。

核心团队必须有剧烈的融合冲突。我们在开工没多久,就发现创始人的背景太一致了,开会都不争不吵,所以我们开了第一次“遵义会议”,包括认清这个领域必须多行业融合,以及必须引入不同行业的Partner,所以我们才有了现在汽车、互联网、金融三个行业的融合团队。架没少吵,事儿也没少做。

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这是我对团队的要求,没说过,但这么做。这两点做到,每个人的小宇宙就能强大,融合做好,团队小宇宙的能量值就更高。

核心团队的胸怀关系到团队的磨合程度。我非常挑团队成员,没有胸怀的肯定不行。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一定会有很多更强更sharp的人加入,这时候你让不开,就是障碍。胸怀大,能容许团队冲突的程度就高,润滑的作用就更大。我打过一个比方,不是每个创始团队成员都需要成为齿轮,做好润滑油才对。团队的能量,不是一两个齿轮的好坏大小,而是润滑的程度决定的。

所以,不挑战基因、适当融合基因、做好润滑是核心团队要面对的。

梯队的搭建让团队有成长。

产业互联网绝对不是短线,打持久战的话,就必须让进来的员工觉得有盼头,有升职和升值的盼头。所以,早点做员工层级,早点让员工知道打什么怪就能升级才好。

产业互联网团队,常常背景不同,沟通不畅,导致大家都“先把事儿干了再说”,也就忘记梯队建设,忘记组织建设。而一旦事儿有眉目了,回头一看,这团队都是些啥人啊,于是“大量换”,换了就要“再次融合”,实际的成本是更高的。

所以,我能分享的,叫想法也好,叫教训也好,就是这件事早点做。

使命愿景价值观特别有用。

有人说,你这种阿里出来的人就喜欢讲使命愿景价值观。这有成见。共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成就的不光是阿里巴巴,还有Google、Apple、华为、GE等无数伟大公司。

当我们发现,汽车背景的人、金融背景的人、互联网背景的人都出现在公司里,大家对我们在做的事儿都有自己的解读,不同人做的路线图都不一样的时候,我意识到让大家理解我们在干吗,要干吗,打算怎么干,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这就是使命和愿景。

三教九流都有的团体,如果没有共同目标,那就谁看谁都不顺眼,谁看谁都是傻逼,这时候必须让大家知道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价值观说的是共同的行事方式,这就是遇到冲突的时候有了很简单的判断依据,符合价值观就干,不符合就不干。

对组织来说,我们发现不同背景的人之间常常“懒得跟他说”,这不好。于是我们把“坦诚沟通”写进价值观。这就是组织的共同需求,很有用。反正我不会把大公司的价值观照抄过来挂墙上,但不少公司确实这么干的,那也没啥用。

使命愿景价值观,早用早好,谁用谁知道。

最最后,产业互联网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大潮,这个机会是大家的。

常常跳出去看看,看看潮在哪去,我在哪,浪是谁,姿势怎么对。想明白了,事儿就对了。

时时蹦出来瞧瞧,团队够好么,融合好么,梯队好么,使命愿景有么,价值观对么。都对,人也就对了。

我们还在路上努力,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