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T恤+牛仔裤,这似乎已是互联网企业负责人的标配,记者面前的奇点汽车联合创始人、CEO沈海寅就是这样一身打扮。近日,《中国汽车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沈海寅,听他讲述奇点造车的故事。初见沈海寅,记者便深深感受到了这位新造车企业负责人的IT基因,同样的,沈海寅将他身上的IT基因赋予了奇点汽车,在沈海寅看来,奇点汽车带有浓厚的互联网属性,奇点汽车的产品也在极力追求汽车的智能化。尽管奇点汽车的产品定位为汽车,但沈海寅却坚信,智能化要早于电动化到来。
决定造车不是心血来潮
19岁大学毕业,21岁第一次接触互联网,2000年在日本第一次创业,赢得互联网领域第一桶金,此后在日本两次创立互联网公司都取得成功,2009年回国就任金山毒霸副总裁,2013年加盟360。然而,在不惑之年,这位在IT领域摸爬滚打了15年的IT人士却选择走出熟悉的环境,一头扎进造车这一全新领域。造车于沈海寅而言并非心血来潮,他和其他新造车企业负责人一样,同样懂得造车的不容易,决定造车是在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行性后的理性选择。
在互联网行业高速前行中,汽车行业智能化发展也是如火如荼。由于看好智能汽车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未来智能生活的前景,沈海寅决定进军智能汽车领域,这是他在国内的第一次创业,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创业。
智能驾驶很美,但毕竟要在未来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有可能来到我们身边,这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很快能见到成果截然不同,现在进场是否为时过早?面对记者的疑问,沈海寅显得信心满满:“智能化会先于电动化到来。”他认为,电动汽车是智能汽车的最好载体,但这并不说明传统燃油车就不能进行智能化升级,在电动汽车还未主导汽车市场之时,智能化完全可以先在燃油车上应用。目前,一些智能化设备已经在传统燃油车上开始应用,并逐步获得消费者认可,这让包括沈海寅在内的众多IT人士对造车满怀信心。
“中国是当今世界智能汽车发展最好的市场,中国的智能汽车研发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沈海寅认为,中国消费者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接受度更高。经过几年的积累,当前中国的智能汽车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人才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或将推动中国的智能汽车率先进入应用领域。而当前汽车行业也给新造车企业创造了最好的入场机会,他要抓住这一机会。
优势互补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入场容易坚持却不易,乐视造车风波已经给新造车企业敲响警钟:互联网企业要对造车怀有敬畏之心。好在,新造车企业已经意识到汽车本身的设计、研发尤其是制造工艺的复杂性和对技术的高要求性。对此,沈海寅有着清醒的认识:“汽车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我们这些IT背景的企业在制造领域并不占优势。”所以沈海寅选择了合作,制造交由传统车企,他们则集中优势做好智能系统的研发。“优势互补是最好的选择。”沈海寅说。
在360任职期间,沈海寅曾和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有过交流,徐和谊的态度让沈海寅看到了汽车代工的可行性。后来通过与国内多家整车厂接触,沈海寅判断,在传统车企出现产能过剩危机,且国内大部分车企汽车制造水平都已经有了一定积累的现实情况下,代工是走得通的。于是,沈海寅果断投身造车大军,奇点汽车的第一款产品预计将由传统车企代工生产,或许产品名称是“XX奇点”。
“我们的优势是智能网联。”沈海寅介绍,虽然受国家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等条件的限制,奇点汽车也规划了生产基地,车辆从产品定义到原车开发等汽车生产企业需要的各个环节均达到了资质要求,但奇点汽车的重点仍是智能系统。“传统汽车企业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而我们的优势就是智能化,而且智能化是未来车辆更为重要的部分。”或许在沈海寅看来,优势互补是更好的选择,避免重复浪费,也可实现共同进步。
其实,选择智能系统,沈海寅有着更现实的考虑——进可攻退可守。以智能化为起点,做好了可以提升奇点汽车的智能水平,甚至引领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发展;退一步讲,如果奇点汽车一时难成规模,还可以利用自己开发的智能系统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分得一杯羹。在沈海寅看来,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是一项非常现实的考虑,也是互联网造车企业理性造车的表现。
优先做好智能系统不代表奇点汽车整车技术水平有多欠缺,相反的,奇点汽车在智能网联领域的诸多突破帮助其提升了车辆的技术含量。按照规划,将于明年与消费者见面的奇点汽车首款量产车iS6将用20万元的价格搭载50万元的配置,给用户百万级的智能驾驶体验。据了解,这款车在今年发布后开放了预订功能,在极短时间内就接到1万辆订单,使得奇点汽车不得不暂时关闭了预订窗口。
靠服务而不是卖车赚钱
20万元的成本50万元的配置,奇点汽车岂不是要赔本赚吆喝?“我们卖车是不赚钱的,利润从哪来?像小米一样,用售后服务(软件)或者说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寻求利润。”这样的商业模式颇似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模式,也是沈海寅早年在日本创业时曾经验证过的模式。
沈海寅在日本的第二次创业是做杀毒软件,在当时日本杀毒软件被本土企业开发得已经接近饱和的状态下,沈海寅的公司率先提出第一年前100万套软件免费的模式,利用这种模式,公司很快跻身日本杀毒软件市场前三强,在拥有了一定市场占有率后通过数据、广告等实现盈利。也许正是受这种模式启发,才有了后来雷军创立的小米模式。今天,沈海寅计划再次启用这种模式,在汽车行业开创卖车不赚钱而靠服务赚钱的先河。
不过,这种运营模式一定是建立在一定用户量基础上的,汽车毕竟不像手机、杀毒软件一样很容易在短期内积累一定的用户,且造车还是一个极其消耗资金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什么时候才能盈利?不担心资金链断裂?然而,沈海寅给出的答案却是“不知道”。不知道何时盈利的沈海寅却并没有表现出急迫感,记者从他脸上看到的是淡然和自信。或许只有亲历者才更有发言权,他说,他对于这种模式的商业前景充满信心。
沈海寅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奇点汽车开发的智能雨刷系统能通过车辆雨刷的运行情况,实时收集运行路途的雨量状态。“假如在北京地区有一千辆汽车,这一千辆车反馈回来的实时雨量数据就可以形成一幅雨量地图,而这张地图可以做更多的商业开发。”在沈海寅规划的智能汽车中,这样的数据收集随处可见,和消费者24小时的紧密联系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用户的习惯、需求,而在掌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服务无疑是未来汽车市场的新蓝海。也因此,沈海寅定义的奇点汽车是一个可以像手机一样不断拓展智能应用的载体,他给奇点的汽车产品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可以增配未来出现的各种新应用。“20万元的价格区间,50万元的豪华配置,百万元级的智能享受,匠心体贴的设计,可以无限扩展的服务,满足客户的所有期待。它不仅仅是一辆好车,还是一个懂你的机器人。”这是沈海寅给奇点智能汽车的定位。
踏踏实实造好车才有未来
尽管这种模式可能很难在短期内见到回报,但沈海寅却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特斯拉成立至今一直是亏损的,但它的市值有500多亿美元,与百年车企通用汽车市值相当,就是因为大家看好他的未来,哪怕我们都不知道‘未来’的这一天会什么时候到来。”沈海寅坦言,现在做智能汽车虽然前景很好,但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投资,这就要求投资者要理性判断,一定要接受短期不能盈利的现实,做好准备和规划。
面对已经摆到公众面前的奇点智能汽车蓝图,要如何平衡好造车的长期性和资本的逐利本性,作为掌舵者,如果说沈海寅完全没有压力也不现实。可是面对外界对新造车企业的质疑,沈海寅依然表现沉稳,这位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有着清晰判断的坚定创业者,如今正奔走在量产车落地的路上。然而无论多忙碌,沈海寅都明白,踏踏实实造好车正是当前奇点汽车的首要任务,也决定着他这个IT人造车梦能否实现。这同样也是互联网造车企业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无论梦想多美好,没有一款好车做载体,都不可能抵达理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