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关于“双积分”政策的讨论在业界甚嚣尘上、沸沸扬扬。
2017年9月27日,这把悬在传统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就在当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公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于2018年4月1日开始实施。但是,与之前征求意见稿相比,却有了明显变化,即汽车积分核算取消2018年的考核,直接要求2019年与2020年汽车积分比例为10%、12%。
按道理,政策既出,“尘埃落定”,车企无需观望,只应快马加鞭赶路去;但追溯既往,行业顽疾难除,“国民劣根性”沉疴依旧。
治顽疾,下猛药。反思功过 警示未来,实属必要。
那么,哪些顽疾仍在作祟?警示未来,又有哪些功过成败的案例可陈?汽车网对此进行剖析,供业界参考。
巨婴心态下的“慢动作”
如果非要找出可以高度概括行业顽疾的关键词,那么,“巨婴心理”和“逆向开发”绝对可以排到前二,“上榜理由”如下。
2017年6月,工信部《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按照业界的解读,该办法旨在让自主品牌在领域拥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大部分合资车企都难以达到这一目标。
但被业界忽视的一点是,一汽、东风这样的自主车企集团也无法达标。
除了北汽、比亚迪、江淮和吉利等自主车企外,国内大型车企在汽车推进上都缺乏积极性,在此事上更是普遍采取观望态度,闻风而动的并不多,更要命的是,“法不责众”的中国式算计心态所导致的判断:在当前现实下,政策必定会考虑现状,不会过早实施。
国内几大龙头车企都达不到目标,这或许也是 2017年9月27日公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中“汽车积分核算取消2018年的考核”,从而变相延后实施双积分制的主要原因。
心理学家武志红有一种观点,中国人的主要心态就是“巨婴心态”,这种心态的表现就是渴望“被全方位的照顾”,特别害怕周围环境的变化,对安全与舒适有着过分的需求和依赖。在这样的心态的趋势下,“巨婴”会主动放弃人生中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性,不顾一切的寻找一个“安乐窝”来埋葬自己的人生。
汽车网认为,面对充满变幻和不确定性的汽车热潮,怀有巨婴心态的自主车企不在少数。
“正向研发”缺失之痛
如果说,巨婴心态导致了国内多数车企在新趋势、新浪潮面前的裹足不前和错失战略机遇期的风险加大,那么,“正向研发”就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汽车产业挥之不去的痛点。
众所周知,在传统汽车领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多被外资厂商垄断,特别是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上,几乎所有的技术制高点都被外国人占领,就连发动机ECU标定,中国的汽车厂家也不得不去找德尔福、联电。所以在传统汽车行业里,中国汽车厂家几乎已经没有突围的可能,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套路也早已宣告失败,坚持正向研发的国产车企更是寥寥无几;而与传统汽车大不相同,在汽车这一新兴产业领域,国产车企与国外厂商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特别是在三电领域里。
但丰满的理想又一次遭遇了骨干的现实。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汽车领域,不少车企研发热情不高,推出的车大多由传统车型衍生而来,创新性不强。部分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技术尚未完全突破,产品成熟度不高。另外,技术资源缺乏整合,产业链互动尚未形成。因此,当前中国汽车企业仍在分头研究、各自为战,未能做到联合攻关、成果共享。这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人力、物力浪费严重。
“换芯”是汽车企业最简单、最为惯用的策略,即把燃油车的发动机换上崭新的电池组,甚至连外壳都不予更换。可想而知,安全、驾驶各方面的性能不可能与真正的轿车同日而语。“国内一些大企业存在生产方式过于简单的问题,即把传统汽车拿过来,把内燃机改成电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还有一些布局汽车比较早的企业,目前也只是基于传统车基础上的延续性创新,不是颠覆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