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拟推进全资子公司广汽埃安汽车有限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其增资扩股并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时表示,未来广汽埃安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寻求于适当时机上市。相关公告发布后,不仅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也受到资本市场热烈追捧,广汽集团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广汽埃安混改之所以如此受关注和追捧,主要原因在于其是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绕不过的“存在”。作为一个成立仅4年的国有企业,广汽埃安通过创新驱动,在研发、智造、产业链、营销服务、组织文化等方面大胆探索,不仅月销量连续4个月破万,领先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而且先后发布了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超倍速电池技术、A480超充桩等行业引领性科技成果,其产品已“反向输出”同集团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等合资企业,被业内称为“埃安现象”。

有人提出,既然广汽埃安干得不赖,为何还要混改呢?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广汽埃安很“拼”,但在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似乎又不够“新”。毕竟,造车是一场马拉松,现在广汽埃安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能否持续领跑市场,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要看到,除了命名,广汽埃安和北汽、长安等传统造车企业的区别并不大。与民营企业和造车新势力相比,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不活,融资渠道不畅,对人才吸引力也不够强等“弱项”。

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汽车从产品到生态都在全面重塑,特斯拉和“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凭借互联网思维、灵活的体制机制和资本市场的赋能,给产业带来了很多新气象,正在改变和引领汽车产业的“潮水”方向。作为国企代表,如果埃安不能通过混改突破圈层束缚,就很难获得更多资金和资源支持,在赛道上保持领先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问题关键在于,国有车企混改知易行难。此前,上汽、江淮、奇瑞、江铃等都曾经历不同形式的混改,却收效甚微。2019年12月,奇瑞通过增资扩股宣布混改落地。仅仅一年时间,就屡屡传出混改“搁浅”,投资方退出的消息。直至今年7月,面对媒体反复追问,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才回应“混改资金已全部到位”。然而,由于投资方青岛五道口基金的国资背景,以及奇瑞的摇摆,使得企业市场化经营依然困难重重,被吐槽“混而不改”“混而难改”,着实令人深思。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广汽埃安混改要想“破圈”,就必须充分汲取这些教训,明确混改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混改的真正目标是通过全方位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动力,提高效率效益,打造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实现从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研产销一体的科技公司的精进。至于改革的具体路径,笔者所能想到的至少有三点:首先是选好战略投资者;其次是开展核心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吸引更多人才;最后是独立上市,全面打通资本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从而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当然,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上市也绝不是企业混改的目的,上市也不是为了圈钱,而是完善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新起点。要看到,当前我国汽车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时间成长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产业,这其中既有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与支持,也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更有资本的驱动与赋能。比如,特斯拉和“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的快速崛起,就离不开海内外资本市场的支撑。正是在资本的强力驱动和赋能下,人们通过这些造车新势力,更加看清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感受到了品牌的活力和创业精神的可贵,并激励着更多年轻人为梦想而奋斗。显然,这样的“上市”才更有价值;这样的“混改”才更值得期待。


转载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分享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