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主要从事汽车产业链的行业研究工作,从产业政策、企业战略、区域产业、市场信息等多个方面,做一些调研和课题研究。今年开始,在补贴退坡的背景下,包括对于骗补核查引发的一系列政策调整,走访了一些地方一线推广应用部门和企业销售人员。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实地体会和认识。不管如何,笔者虽然挖掘了一些尖锐的问题和提出一些思考,但作为从业者,还是希望国内的汽车产业能够越来越好,并且一定会越来越好,阵痛是难免的。

首先,市场产销情况大致判断达到70万辆还是可观的。

8月以后乘用车伴随新车型供给逐渐丰富及市场需求提升,仍将维持较快增长;客车因公交车市场招标的持续进行创造需求、行业技术调整接近尾声、在售车型的不断丰富等因素将推动产量持续环比增长,从部分客车以及电池企业的反馈来看,8月客车产量数据有望明显好转;专用车龙头企业目前在手订单丰富且对“三万公里政策”逐渐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下半年也有望维持较快增长。预计2017年:

  • 乘用车 47~50万辆

  • 客车11~12万辆

  • 专用车产量 10~13万辆

汽车困局,三万公里政策

总产量仍然维持超过70万辆的判断。(分析来自长江证券研究所电新团队,笔者基本持相同意见,故引用)

汽车困局,三万公里政策

但是,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包括市场产销数据表现出来的趋势,问题还是不少的,而且很多已经成为企业的致命枷锁。尤其是没有资本市场支撑、没有强大国有资本做背书的民营企业们。其中包括:三万公里的补贴调整、分时租赁等运营企业艰难期、私人消费市场依然难以打开、产业链企业受到波及。

汽车困局,三万公里政策

1)市场结构还不太健康

中低端车型产品为主,依然是产销中坚力量,但实际上的情况是很多市场出口是租赁运营商,而非真正的私人用户。某靠前企业的私人终端销量甚至仅仅是五分之一。即使私人消费者购买了,“占号神器”等非认同购买比比皆是。而整车企业强制经销商压车、供应商消化产量等现象屡见不鲜。

备注:我最近在整理关于微型电动汽车的研究周报的占比数据,上一张图,这根本不大正常啊,整个燃油车的A00处在被淘汰的边缘,占比2%以下,而2017年A00占比60%

汽车困局,三万公里政策

2)三万公里的政策调整确实影响颇深

达不到公里数,整车垫国补,运营商垫地补,让很多企业在现金流方面压力巨大。整车企业宁愿不买车,也不愿意买一辆垫一辆的补贴,一些中小型和地方性租赁运营商更是无力承担巨大的重资产投入。

· 一是公里数过长(需要运营效率较高)

· 二是申领补贴周期过长

· 三是在3万公里中车辆出现严重交通事故报废等不可控因素

备注:整车企业都没钱,整个产业链的现金流出现了停顿。

3)价值链买单方缺失

目前而言,商业模式确实是汽车销售,以及推广应用十分倚重的武器。但是整车企业、运营商、经销商、消费者、各级政府、资本方等等价值链参与主体,目前都深感力不从心或者是愈发谨慎,价值链没有出口,市场是玩不转的。

备注:我们可以这么考虑问题,通勤车对人而言是基本需求,一个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溢价和生命周期在当前的社会而言是有限的。存在即合理,但是需要走真正有价值的方向。现在炒的逻辑看Tesla,所说的就是其发展被大多数投资者寄予期望


汽车困局,三万公里政策

4)波及到了整个产业链

整车成本不断寻求降低才能打动消费者,压力转嫁给零部件供应商,但是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一涨一降的困局十分严重。整车企业资金回笼难,供应商的回款周期更是雪上加霜。

另外,国内汽车研发生产企业,车型产品的平台化开发、采购体系模块化供货等程度远远不足,一个新的电动汽车产品如何达到规模效应,平摊研发成本、模具成本等等都是迫切难题,这就代表着企业的成本无形中是很难有下降空间的。

产业还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问题也终究能找到解决方法。笔者在这里提出几点思考。

· 企业的产品结构还是要定位好消费市场

两门两座的小微型车目前来看确实还是租赁运营市场产品,普通城市消费者的理念升级导致觉得廉价不会购买,县域农村市场又不及低速电动车具备竞争力。A级车以上包括SUV等产品,要打通私人市场,成本问题首当其中。个人认为目前讨论较多的充电基础设施等,应该不是核心,因为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还是二辆车用户居多,城区使用环境200-300公里足够。消费者看中的就是低使用成本,但是用较高的购置成本,来换取消费者对未来低使用成本的长期账本,有点困难。

· 地方政府可以在这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50%的补贴比例限制,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财政实力还比较雄厚的,似乎有些有力使不出。其实可以探讨包括省市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产业基金池等方式,在运营端或者企业研发投入端,给予一些支持。尤其是在公交车电动化、出租车电动化、物流车电动化三个方面,可以做的文章还是很多的,关键还是要有魄力。但是这其中地方保护等现象又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 国家政策确是需要调整完善,但是核心还是在于企业

太过于依赖租赁运营市场或者是其他销售手段,拉动产销量的企业,在相关政策面前确实压力山大,怨声载道。暂且说3万公里也许过长,还应该根据不同产品形成结构化的补贴梯队式政策体系等等,这些政策需要改进的地方确实存在。但是怎么让产品往上走,成本价格往下走,攻下私人消费市场;还有抓住地方政府的需求点,双方投其所好,协力合作。目前来看,一些好的企业确实探索出了道路,效果也不错,能够活下来的企业,尤其是持续发力的企业肯定有可取之处。

· 资本市场无限循环的讲故事方式不可取

不管是拥有强大财力支撑的国有资本企业、大企业集团,还是从资本市场得到巨额支票的新兴企业、上市企业,资金确实是目前在汽车行业的搏杀中必不可少的,但是绝对不可能实现无限循环。产业价值链终究是闭环的,总得要找一个价值链的支点,不管是上游零部件供应商、还是整车企业、下游经销商、运营商,周边借力的各级政府、资本基金,或者核心的消费者,入局者需要考虑好,规划好,必须提出一个长久的解决方案,让其中的某些参与者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