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内汽车销量突破77万辆,53%的年增长率是整体车市增长速度的14倍。但这一数字背后,却是众多车企利润的大幅下滑。从近日多家汽车企业发布的业绩预告来看,由于补贴正在全面退坡,直接导致企业利润下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补贴曾是车企发展汽车的最大推手,如今,随着补贴退坡,一些企业开始站立不稳。未来汽车政策取向将逐步转向以市场力量驱动为主,如此变局之下,汽车行业将迎来首轮洗牌。

车企“失血”

根据工信部不久前公布的2016年度汽车第二批补助审核情况显示,2016年企业申报的汽车推广数为15131辆,企业申请清算资金31.79亿元,专家组核定的推广数为14729辆,应清算补助资金30.65亿元。从补贴数额可看出,车企对于补贴的依赖程度之高。而2017年上市企业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便是汽车应收账款大幅增加。

中通客车(000957.SZ)1月23日发布业绩预告称,公司2017年的净利润预计为1.7亿元至2.3亿元,同比2016年下降70.98%至60.75%。中通客车称,公司2017年经营业绩同比下降,原因是2017年国家客车补贴标准大幅减少,受此政策的影响,公司产品毛利率下降幅度较大。福田汽车(600166.SH)的业绩预告中也同样显示了补贴退坡对企业经营业绩带来的负面影响。福田汽车称,公司2017年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将减少3.96亿元至5.1亿元,同比减少70%至90%。安凯客车2017年年报则显示:“上半年亏损近3000万元,应收汽车补贴达22.4亿元”。

这几家车企在行业排名是比较靠前的,对于净利润下滑幅度如此之高,几家给出的原因基本一致。中通客车称,2017年国家客车补贴标准大幅减少,公司产品毛利率下降幅度较大。福田汽车认为,公司2017年经营业绩同比下降,原因是公司业绩预减主要是由于国家补贴标准下降及政策延迟下发、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波动、贷款增加及利率上升等因素影响经常性损益事项所致,影响金额为4.55亿元至5.69亿元。

而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比亚迪(002594.SZ)更是在2017年的中期业绩和第三季度业绩中也显示出增长缓慢的现象。2017年半年报和三季报中,比亚迪的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23.75%和23.82%,其中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逾四成。比亚迪预计,2017年的净利润同比将下降15.09%至20.03%。同样,江淮汽车2017年利润要想与2016年持平也几无可能。

江淮汽车2016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62亿元,若维持该净利润水准,江淮汽车2017年第四季度需实现净利润9.43亿元。“尽管第四季度是传统旺季,在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坡的刺激下,年底有望迎来抢装行情,预计公司盈利将会翻正,但单季度实现逾9亿元净利润不太可能。”某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表示,江淮汽车2017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挫几成定势。

海通证券研报认为,乘用车2018年处于产业布局、蓄力爆发的转折点,下游整车厂备战2019年双积分、大量投放新车型,上游资源端需求旺盛、价格坚挺,预计下上游将继续明显挤压中游,影响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

风险转移

受利润下滑的影响,整车企业不得已向上游电池供应商施压。在需求有所减缓的情况下,整车厂对电池企业还提出了进一步降价的要求。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成飞集成(002190.SZ)发布公告称,业内预计2018年汽车补贴仍将有较大幅度退坡,公司锂电池产品结构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主要应用领域是以客车为代表的商用车,受补贴新政影响尤甚。在此之前,成飞集成曾大幅修正2017年全年业绩预告,称预计2017年全年的净利润减少10200万元至6200万元,上年同期为1.38亿元。此前,公司曾在三季报中预告,全年业绩约减少1900万元至500万元。据了解,这是成飞集成10年来的首次年度亏损。成飞集成解释,由于国家汽车补贴大幅退坡,整车厂将补贴降低的压力转嫁给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持续压价,导致公司2017年第四季度锂电池售价下跌幅度超出预期。同时,锂电池部分主材市场紧俏,采购成本降幅不及预期,而因锂电池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超出预期,公司对锂电池产品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相应增加。据公司市场调研信息和与大客户接洽的订单意向,国内知名车企对电池的降价要求将达20%及以上。

“补贴下调不仅对汽车厂商造成影响,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更为重要,因补贴的延迟发放,上下游之间会因延迟账期变长。短期毛利下降,影响将传递到锂电行业;中期承压,车企利润削弱,倒逼技术提升;长期无忧,双积分落地建立中长期发展机制。”中汽协相关人士同时表示,“2018年汽车销量肯定会达到100万辆。未来不管是车企还是供应商,在未来的一年都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提升自身实力。否则就算前景再好,仍面临着巨大风险。”

日益趋紧的汽车补贴政策正将身处其中的汽车企业推向市场。失去了政策优势,还要与合资品牌争夺市场,优胜劣汰已经不可避免,留给自主品牌的时间已然不多。靠补贴盈利毕竟无法支撑汽车产业变强,让市场充满竞争、让产品回归本质,才是发展产业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