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编看到某对一百余款车进行了关于升降车窗的测试,最后发现仅有奇瑞瑞虎8这一款车型没有车窗防夹,不符合国标GB 7258-2017,其余车型均配有防夹车窗。
小编不禁感慨汽车的发展速度之快,记得小时候很多汽车的车窗还是手摇的,如今防夹都写进国标了。那么升降车窗是如何一路悄无声息地发展的呢?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一聊升降车窗这点事。
100多年前的汽车并没有今天的封闭车身结构,早期的轿车连窗户都没有。20世纪初期量产型封闭车身轿车问世,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封闭车身的轿车已经非常流行。随之而来的是侧窗都采用了上下升降玻璃的开窗方式,可是手动摇动车窗升降未免有些不便,消费者希望车窗能实现自动化。随后便出现了自动升降车窗。
汽车玻璃的上下升降原理其实最早源于敞篷汽车的车顶。人们为了让车顶可以自动升起和降下发明了一套系统。而后随着人们越来越“懒”,此套原理被套用在了汽车玻璃上。
机械式车窗的出现最早是在1940年,那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车窗上面动脑筋。Packard 180系列车型首次使用了机械车窗,通过电液系统进行操控。1941年,福特汽车公司紧随其后,将此种车窗使用在了自己的林肯Custom车型上。同年,林肯的劲敌凯迪拉克也将75系列轿车装备电控液压玻璃升降系统,不同的是这个电控升降玻璃的作用是隔开前后座椅的,而不是装在车门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通用汽车别克分部根据二战中美国的一项军用技术,研制了被称为“Hydro-Lectric”的一套中央控制电控液压系统,其功能包括电动升降车窗、电动调节前排座椅和开启车顶棚,这是当时领先世界的豪华舒适配置。这套系统配备在通用汽车的凯迪拉克62敞篷车和 60系列、75系列轿车中 (轿车系列配置座椅调节和侧窗动力升降)。1946年至1948年,福特在其高端的林肯和水星也装备了类似的电控液压玻璃升降系统。虽然实现了只需轻轻按下手指就能升降车窗的功能,但是电控液压系统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不仅体积大、结构复杂且制造成本高,因而只装备在了豪华轿车上,同时,液压缸的维护和可靠性更成问题。
这种情况在1951年开始改变了,克莱斯勒帝国豪华轿车首次装备了电动车窗升降机,它由结构紧凑、大扭矩电动机驱动。这种新颖的设计不仅尺寸小、制造成本低了不少,而且故障率大大地降低了。随着克莱斯勒的初步成功,1954年通用汽车推出了电动车窗升降机,不过当时的电动车窗也有不足,当车辆发动机熄火驾驶者拔下钥匙后,电动窗就不能工作,对于忘记了关窗的驾驶者来说这有些不便。
1980年,凯迪拉克推出了延迟断电系统,让车内包括窗户在内的电控设施可以多使用十分钟,然后全车再自动断电,这样,在驾驶者拔下钥匙后的几分钟内驾驶者依然可以操作电动窗,这个设计被后来很多厂商所采用。
19世纪末,现代汽车流行的一健升降功能的电动车窗问世,它极大方便了驾驶者和乘员。有了一键升窗和一键降窗,人们开始在车钥匙上动心思。一些车型出现了长按锁车键可以同时将车的所有车窗关闭的功能,这样当人们下车以后就不用因为忘记关车窗而面对重新给车通电、挨个关窗、断电的一些列麻烦了。相应的,一键降窗也随之出现。这样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可以在上车前给车通风降温,然后再进入车内。
科技的发展总是先有技术,再提升安全。在电动车窗普及之后,人们开始对它的安全性进行深入思考。由于一键升窗而发生的儿童夹头等意外让人们开始琢磨如何把此系统改进得更安全。所以人们发明了车窗防夹功能,让车窗在上摇时感受到压力会自动反向弹开。但是,虽然它叫防夹,并不是说一碰到就能降回去,以欧洲EEC和美国FMVSS118标准为例,规定在防夹区域遇到超过100N的阻力时,防夹才会起作用。想想100N就是10kg的物体压在手指上,就算不被夹伤也不太好受。
最后
如今国标中规定电动车窗必须有防夹功能,这无疑是需要厂家增加成本的。但是成本真的很大么?小编问了几个维修店的朋友,得知:自主品牌带有防夹功能的车窗升降模块比没有防夹功能的车窗升降模块普遍成本高50-100元。小编在某宝上看到仅为80元的售价。看来实现这个功能的成本确实不高。如此物美价廉的功能都不给加上确实显得小肚鸡肠了,更何况这属于国标的范畴,更加没有必要节约这点成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