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电池荒”与“巨量扩产”相互交织,勾画出新周期动力电池产业变局的开端。
数据预测,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达406GWh,而动力电池供应预计为335GWh,缺口约18%。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到约40%。
产能缺口的另一边,全球汽车市场正在加速狂奔。
国内方面,2021年国内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市场渗透率达13.4%。国际方面,2021年欧洲主要国家的电动汽车注册量超过12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11.2%。
GGII数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达到25%以上,这将带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过1.55TWh。
巨大的市场预期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开足马力,纷纷宣布扩大产能。
高工锂电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动力电池投扩项目63个(含募投项目),投资总额超6218亿元,规划新增产能超过2.5TWh。
通过2021年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复盘,也可洞悉产业变迁与发展趋势。
一是,投资金额、产能规模呈指数级上升,动力电池将进入真正的大规模制造时代。
整体来看,动力电池企业单个基地扩产几乎都在数十GWh级别,而头部企业的产能规划更是上升至百GWh级别。
从宁德时代已公布的产能部署来看,其2025年产能将达到600-700GWh。中创新航规划十四五期间产能超过500GWh;蜂巢能源规划2025年达到600GWh;国轩高科2025年产能规划目标为300GWh。
值得注意的是,产能的指数级提升,势必会对企业的管理能力、人才团队、制造复制能力等提出极大的挑战。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公开指出,做真正安全可靠的产能,要复制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造成困难。而智能制造创新,是将来真正做好创新、做真正安全可靠的电池很重要的基础。
二是,中国动力电池巨头产能竞赛升级,将加速市场格局演化。
手握国内外海量订单,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扩产底气,详情可参见《46笔动力电池订单洞悉新周期市场“演化”》。而产能竞赛的升级,也将带动市场格局的演化。
全球市场来看,2021年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电池企业装机量稳定占据全球TOP10,市场份额不断攀升;而以松下、LG、三星SDI和SKI为代表的日韩市场份额则呈现下滑态势。
同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产能规模布局上,也显现出比日韩对手更大的野心及更快的速度。面对全面范围的正面厮杀,规模化效应带来的优势将会在中国企业中逐步显现。
三是,动力电池二线及以上企业集中投扩产,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市场角逐也或面临白热化。
从扩产规模来看,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企业将成为扩张主力,孚能科技、远景动力、力神、捷威动力、瑞浦能源、欣旺达等企业也在产能上也提速加码。
根据车企的供应链需求演化,选择多家动力电池供应商已经成为趋势。而从产品优势及车企选择角度看,宁德时代龙头地位将难以撼动,动力电池行业将维持“一超多强”的局面。
而随着TWh市场“蛋糕”的逐步扩大,动力、储能、小动力、船舶等细分赛道的共同崛起,二线动力电池企业也将有望斩获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获得迅速成长的同时,也需警惕市场价格战引发的白热化竞争,以及过剩产能与低端产能引发的行业风险。
四是,供应链维稳将成为动力电池有效产能释放、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关键。
动力电池密集扩产,将进一步带动对于上游材料及设备供应链更大的需求。
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供需失衡,上游材料涨价潮愈演愈烈,优质设备供应商也面临交付延期难题。随着供应链矛盾不断激化,如何构建稳固的生态供应链、维稳健康的价格体系,也将会成为未来几年行业的主要问题。
五是,以动力电池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将呈现滚雪球效应。
根据动力电池扩产选址看,四川、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成为动力电池企业落户的重点省会。同时,围绕动力电池巨头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也将显现
一个明显趋势是,随着动力电池企业面向TWh时代的产能部署加快,对于供应链的支撑需求强劲,材料、设备等产业链企业跟随动力电池企业布局,已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动力电池企业协同供应链企业共同落地扩产,意味着上下游将向着更大范围、更深次层的战略合作开展,由此推动供应链合作关系重塑。
以下为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投扩产回顾:
转载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分享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合作。